1955年4月1号,上海市委二把手、统战部长潘汉年,终于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,给中央写了封信,把自己藏了12年的心里话都说了出来。他拜托市长陈毅,帮忙把信交给主席。
主席瞧了一眼,顿时火冒三丈。他拿着报告的手都在发抖,冲着陈毅就喊:
潘汉年真是让党失望了!
接着,他拿起笔,刷刷几下就在文件上写了批复:
这个人以后没法再让人相信了。
过了两天,公安部长罗瑞卿亲自上阵,悄悄地把潘汉年给抓了。
从那以后,没有子女的潘汉年陷入了无尽的深渊,踏上了漫漫的铁窗岁月。
说起来,中共秘密战线的老前辈,被誉为“南潘北王”中的南潘,也就是中共的传奇谍报高手潘汉年,他究竟干了啥,让主席一直到去世都没能释怀,不再原谅他呢?
咱们得从最开始讲起。
紧要关头挑大梁,奠定“南潘北王”名号
1931年,有件大事震动了中共,也让潘汉年的人生轨迹变了样。
这年4月份,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、也是中央特科日常管事儿的顾顺章被抓后投敌了。这家伙手里攥着党中央的好多绝密情报,而且他还是特科三科的头儿,三科的任务就是保护党中央的安全。他这一叛变,管情报的二科科长陈赓他们这些重要人物只好赶紧撤走,这样一来,既管保卫又管情报的特科就完全乱套了,中央又一次掉进了超大的危机里头,形势凶险得很。
中共中央现在最头疼的事儿,就是怎么重组特科,还有谁能接陈赓的班。管军事的周恩来,直接找了江苏省委书记陈云来商量。没想到的是,俩人心里想的是同一个人——25岁的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潘汉年。
为啥会挑中他呢?
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带来的成果。
1931年1月份,中国共产党开了六届四中全会,王明在那时被选为了政治局委员。因为有了共产国际远东局头头米夫的支持,他实际上就成了党的老大。博古那时候跟王明关系铁,而且博古和潘汉年还是同乡,挺瞧得上潘汉年的。于是,博古就跟王明提议让潘汉年来帮忙。这样一来,周恩来和陈云也看中了潘汉年,王明当然也没反对。潘汉年心里头觉得,是王明给了他这个机会,可这也为他日后犯些小错误埋下了根儿。
没错,周恩来和陈云都看上了潘汉年,主要还是因为他本人确实有两把刷子。
潘汉年1906年在江苏宜兴的一个有钱又有文化的家庭里出生了。因为家里学问大,自己又聪明,他文章写得特别好,还特别喜欢文学。16岁那年,他就试着给报纸杂志投稿,一下子就被大家注意到了,还有些文学大咖开始他。教了几年小学后,他心里那个文学梦越来越强烈,于是在1925年初,他辞了教师的工作,跑到上海去了。到了上海,他加入了郭沫若、郁达夫他们一起弄的文学团体“创造社”。没多久,通过一个叫叶灵凤的人介绍,他又去上海中华书局做了个助理编辑。就在那会儿,他还入了党。
在那半开放的文化场合里,他立场坚定,眼光独到,满腹经纶,风度翩翩,朋友众多,处理事情得心应手。凭借他那出色的沟通和社交本领,把文化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,特别吸引人。特别是他一手创办的“左翼文化工作者联盟”(简称“左联”),更是凭借强大的软实力,在对抗敌人的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。
潘汉年就这么走进了周恩来的范围。
1931年5月份,中央特科进行了新的调整,这次是由陈云、康生还有潘汉年三个人来挑大梁。陈云是老大,他不仅要管全面,还亲自当了一科的科长。康生呢,他算是二把手,同时也管着三科。潘汉年则负责二科,主要任务就是搜情报、探敌情,还有搞反间谍这些活儿。
潘汉年虽然之前没搞过情报,但他真的是个非常能干的人。他接了陈赓的班后,立马就想了个“一举两得”的法子。简单来说,就是打算近期搞个突袭,打压下敌人的气焰,同时给咱们革命者提提气。
没多久,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头头王斌,那个专门搞破坏、打压中共地下工作的人,反动得不得了,终于被中共特科的人在大白天给干掉了。
这事儿一下子就火了,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报道,上海的大街小巷也都在议论纷纷。
首战胜利后,潘汉年趁热打铁,继续努力,短短几年内,就建起了自己的“情报王国”。这里面有身兼“五重身份”的袁殊,还有知名作家关露、黄慕兰等人。他还把以前在文化圈里的好友夏衍、于伶、冯雪峰、李一氓都拉进了情报圈,还结识了杜月笙的贵客杨度、董健吾、章秋阳这些社会大佬。他的情报渠道特别广,不光有汉奸,还有日本人,像中西宫尾(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智囊,佐尔格小组的成员)、尾崎秀实(日本近卫首相的顾问,也是佐尔格小组的成员)、岩井英一(日本驻上海的副领事,其实是个特务头头。潘汉年给他送假情报,他则给潘汉年提供钱,这事后来还被当成潘汉年勾结日本特务的证据)。
他不仅构建了情报网络,还亲自参与行动,赢得了永载史册的功绩:
加入了救援何孟雄、林育南等同志的行动;联手柳亚子、田汉、郑振铎他们,把国际友人牛栏博士夫妇安全救了出来;还代表上头跟十九路军谈了判,一块儿签了反对日本和蒋介石的协议;后来跟黄火青跑到福州,一块儿商量福州事变,想给苏区减减压……
1937年冬天,上海失守后,潘汉年没办法,只好跑到香港去。到了那儿,他就在廖承志的指挥下,火速在香港搞起了情报系统。
抗战那会儿,潘汉年搞的情报工作真是成绩斐然:
在延安,陆续收到了几个超重要的战略情报。德国对苏联发起了攻击,日军那边也是动作不断,一会儿往南推进,一会儿又往北扩张。最让人震惊的是,日军竟然偷袭了珍珠港,这些可都是高度机密的情报。
特别是那时候,日军究竟是要往南走还是往北走的问题,让毛泽东整整三天三夜都没能睡上一个安稳觉。
1941年6月22号,德国军队突然攻打苏联,苏联军队没准备好,被打得连连后退。这时候,大家都关心日本军队接下来会怎么做,是往北边跟德国一起攻打苏联呢,还是往南边走,跟英国和美国干架。这事儿对苏联红军来说,影响可大了去了。要是日本从远东那边,也就是西伯利亚方向打进来,再加上国民党也从延安那边动手,那共产党可就真的没地方躲了。他们能往哪儿跑呢?往内蒙古跑?那简直就是往死路上撞啊。
潘汉年从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顾问尾崎秀实那里听到风声,说日本可能没法继续往北打了。为了确认这个消息准不准,潘汉年自己动手查了查日本的经济和战略物资情况,发现日本海军的油快用完了,大概就还能撑30天,所以他们很可能要往南去印尼找石油。另一边,袁殊也从岩井公馆那边搞来了一份资料,也是说日军下一步可能会往南走。袁殊还想得更细,他觉得日军要是往南,那肯定会大量需要像胶皮套鞋、雨衣这类装备,于是他就找人问了问上海橡胶厂的订单情况。一问之下,果然上海正泰橡胶厂和双钱橡胶厂的订单都涨了好几倍。袁殊一看这情况,立马就把情报发给了延安。
这条消息一传来,主席总算是能踏踏实实睡个好觉了。他心情愉悦地吩咐康生给潘汉年回电报,还亲切地管潘汉年叫“小开兄”,一连说了五个“太棒了”!
而且,潘汉年在二战那会儿的表现,后来多次受到了中央的当面称赞。
上海与香港的情报体系,最终站上了中共情报历史的高峰,也让潘汉年在情报界赢得了“南潘北王”的响亮名号。
两件事,给他后半辈子带来了不幸的根源。
1934年1月份,潘汉年在福州事变没能成功后,他费了好大劲才到了瑞金,接着就加入了长征的队伍。
1935年,中共在遵义会议上明确了毛泽东的领导核心位置。那时候,中共还是共产国际的一个分支机构,所以得把这事儿跟苏联说一声。经过党内商量,最后决定派陈云和潘汉年两个人去办这个差事。
潘汉年就这样在长征途中悄悄地“不见”了。1935年9月,他和陈云一起,通过海参崴到了莫斯科,给共产国际做了工作汇报。共产国际那边呢,也给中共的发展道路和抗日统一战线的事儿,给了些指导意见。
为了保证信息能安稳送达,共产国际派了潘汉年和张浩两个人回国做报告,还让他们把新密码都牢记在心,带回来。
1936年1月份,潘汉年正要打包回国,这时候,王明跳了出来,他已经坐上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的位子。王明直接给潘汉年封了个官,让他当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外交人民委员会的副头头。王明的意思是,让潘汉年先去跟国民党在苏联那边的武官邓文仪套近乎,然后再回国内,替王明跟国民党聊聊国共合作的事情。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说起来,1935年年底那会儿,中共的老前辈吴玉章他们在巴黎弄了个中文报纸,叫《救国时报》。在这报纸上,中共驻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代表团喊话,说要“国共谈判”。蒋介石看到这消息,可乐坏了。为啥呢?他之前搞的那个不抵抗政策,全国人民都不买账,连国民党里都有人跟他唱反调。特别是到了1935年底,胡汉民当上了党主席,直接说:“宁可被红军打败,也不能让日本鬼子占了便宜!”蒋介石心里明白,再这么硬撑下去,他的位子可就坐不稳了。所以,他想跟中共聊聊,找个台阶下。这不,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正好也有这个意思,蒋介石就琢磨着,干脆绕过延安,直接跟苏联和共产国际拉上关系。这样一来,他能抱上大腿,二来还能省力不少。毕竟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下属,把共产国际搞定了,中共那边还不是手到擒来。
那年年底,蒋介石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、中央组织部的一把手陈立夫,还有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的头头张冲(这人北京大学俄语系出身)去苏联,不过他们是绕道欧洲走的。结果,陈立夫他们刚在意大利靠岸,就被日本的间谍机构给盯上了,这事儿还被日本报纸给曝了光,弄得他们很尴尬,只能赶紧把陈立夫和张冲叫回来。但蒋介石并没放弃,他又偷偷让驻苏联的大使馆武官邓文仪去找王明,俩人私下里进行谈判。
邓文仪转述了蒋介石提出的三个要求,最关键的一条是让红军“前往内蒙古前线”。
王明持反对意见,他觉得那个决定会让红军不得不丢掉陕北根据地。他接着道出了真相:虽说共产国际是中共的上级组织,但要是想继续推进国共之间的谈判,关键还得找在国内的中共中央,得找毛泽东商量。拍板做决定,还得靠毛泽东。
再者,王明跟邓文仪说,打算让潘汉年回国内,去当中共和国民党谈判的牵线人。
邓文仪跟潘汉年说了他回国后打算怎么联系陈果夫的方法。
接到指令后,潘汉年出了个小岔子。他这次去莫斯科,是负责给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当传话筒的。那时候,中共中央已经跑到陕北了,特别急着要用新密码本跟共产国际联系,这事儿比跟国民党扯皮重要多了,也急多了。但他呢,却一时头脑发热,把轻重缓急给搞错了。
1936年4月份,潘汉年接到命令要回国,但他没直接去延安报到,而是先去找了陈立夫和陈果夫,想跟他们聊聊国共联手抗日的事。陈果夫心里清楚,那时候中共真正的头儿是毛泽东。他一听说潘汉年是王明那边派过来的,就没见潘汉年,而是让铁道部的二把手曾养甫去打发他。
经过好几轮谈判,一点进展都没有。曾养甫觉得挺没意思的,就直截了当地跟潘汉年说,得先跟陕北那边的头头脑脑们聊聊,然后再来进行两党之间的正式谈判。
潘汉年没办法,只好决定回延安去。到了那年8月,他一到延安,就发现自己闯了大祸。原来,延安那边为了拿到他手上的新密码,都快急眼了,从1936年1月到8月,足足等了7个月。还好在这之前,张浩先回来了,带回了共产国际的命令,这才让他没挨处分。
但是,这让毛泽东心里挺不痛快,他跟周恩来说道:
潘汉年真是太糊涂了,居然把那么关键的密电码在脑子里存了整整七个月,结果他还先去搞和谈的事情,害得我们在这儿干着急,好多重要的事儿都给耽误了。像他这样,实在让人没法放心。
这次,毛泽东头一回对潘汉年有了不满意的情绪。
尽管心有不甘,但听从了周恩来等人的提议,他仍旧选择留下来,继续作为中共的谈判代表。
一个月后,潘汉年回到了上海,这回在宋庆龄、章乃器还有沈钧儒他们的帮忙下,总算是见到了陈立夫。两个人在上海的沧州饭店秘密碰了头,聊了好一阵子。潘汉年亲手把周恩来给国民党的信交给了陈立夫,还口头说了说中共中央列的“八项条件”。可惜啊,陈立夫没啥诚意,所以这次谈判也没啥实际结果。
后来,两边又偷偷聊了好几次,但每次都没谈拢,弄得不开心。可以确定的是,在西安事变闹起来之前,国共之间的交涉都是潘汉年一个人跟国民党搞的。他这人吧,有底线,脑子也转得快,虽说没拿到啥大成果,但好歹给后面的谈判铺了条路。
西安事变发生后,国共之间的和谈有了新进展。事变一出来,陈立夫赶紧让人把潘汉年请到南京。潘汉年跟陈立夫重申了中共对和平的真心实意,还盼着南京这边也能给个好回应,千万别干那种让亲者伤心、仇者快活的傻事。这次见面之后,国民党就下定了决心,派宋子文、宋美龄他们去西安。接下来,潘汉年又多次被派去宁沪两地来回跑,给两边的高层会谈牵线搭桥。
要是说第一件事儿,还能找个理由谅解一下,那他干的第二件事儿,可就实在没法原谅了。
1939年,潘汉年又一次在紧要关头被派往上海,去建立情报系统。他这次去上海的任务很明确,就是要从日本军队和汪伪政府那里搞到情报。
刚到上海那会儿,潘汉年得赶紧站稳脚跟。说来也巧,正需要帮手呢,汉奸李士群就送上门来了。他让自己的心腹胡均鹤去找潘汉年,说想跟中共搭上线,还打算给中共递点儿情报。
李士群和胡均鹤以前都是共产党的成员,但后来被抓了,就背叛了共产党,投了国民党。到了抗战那会儿,他俩又转头跟了日本人。
李士群这人,自私自利到了极点。当他一跃成为汪伪政府在上海的那个特务头子“76号”的老大后,整天都是心惊胆战的。为了给自己找条退路,他偷偷琢磨着怎么跟中共搭上关系。中共那边琢磨了一阵子,最后决定给他这个机会。就这么着,李士群通过他的心腹胡均鹤,还真给中共送了些情报过去。
1941年12月8号那天,太平洋上打响了大战,日本军队占领了香港,还跑进了上海那些以前外国人管的地方。
中央下令,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机关得从上海撤到新四军淮南根据地,藏到地下去。撤退的路径和方法,全都是负责情报的潘汉年给安排的。
潘汉年跟几个伙伴合计了一番,打算借助现在当汪伪浙江省省长的李士群的力量,另外搞条秘密通道,保证事情稳稳当当,不出差错。
1942年11月头上,潘汉年和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刘晓,还有组织部长尧山他们一块儿到了镇江。一到那儿,潘汉年就赶紧找上了当地的特工头头胡均鹤。多亏了李士群的安排,他们几个就大模大样地从敌人占着的地盘穿过去了。
这次成功撤离后,新四军和敌占区之间悄悄搭起了一条隐蔽的运输通道。之后,胡均鹤还多次给新四军递送重要情报和医疗物资。
到了1943年,抗日战争越打越激烈,潘汉年和李士群、胡均鹤之间的秘密交往,没办法再继续下去了,就此断了联系。
1943年那会儿,潘汉年被提拔成了华中局情报部的头儿。那会儿,各地传回来的消息都指向一个方向,就是说日伪军可能要对淮南根据地动手,来个大扫荡。新四军政委饶漱石就找上了潘汉年,让他赶紧想办法确认这情报到底准不准。
为了搞到确切的消息,潘汉年和几个伙伴商量了一下,决定自个儿跑一趟上海,去找李士群碰个头。
到了上海,潘汉年很快就见到了他和李士群之间的接头人胡均鹤。胡均鹤跟他说,李士群没在上海,跑苏州去了。潘汉年二话不说,直接就跟胡均鹤奔苏州了。结果到了苏州,李士群的家里人却告诉他们,李士群又跑到南京去了。
那时候的南京,是汪伪政府的老巢,潘汉年心里犯起了嘀咕。但想着不入险境怎能探得实情,为了赶紧弄清楚情报是真是假,他稍微琢磨了一下,就下定决心要去南京走一趟。
可他压根没想到,李士群那会儿已经在南京布好了局,就等着他往里钻呢。
到了南京后,他碰见了李士群。李士群跟他说,汪先生知道你来了,特别开心,打算亲自跟你见个面。
这回潘汉年明白自己掉进陷阱里了!
这时候再去找上级请示已经来不及了,他心里也清楚,要是自己不去,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。所以,潘汉年最后还是跟汪精卫见了面。
说白了,汪精卫这次找潘汉年,就是想告诉他一件事:别让共产党跟国民党搅和在一起,最好是能跟汪精卫自己搭上线。他希望潘汉年能把这话带到中央去。
简短交谈后,汪精卫就站起来,准备送客人离开了。
后来,潘汉年从李士群那儿得知,日伪那边其实没啥大动静,没打算来个大扫荡。
回来后,潘汉年跟饶漱石说了,日伪军最近没打算对根据地动手。但提到自己见了汪精卫这事儿,他心里有点犯嘀咕,不知道该不该往上报。
一方面,由于他长期干情报这行,整个人变得特别小心谨慎;另一方面,他私下见汪精卫这事,不管是之前还是之后都没跟上面说,这肯定是违规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事儿好歹没给党带来啥坏处。
关键的是,那时候正好碰上整风活动,饶漱石就借着这个机会,跟军长陈毅唱对台戏,指责陈毅偏向那些有文化的干部。他还拿“抢救运动”当挡箭牌,随便给人扣帽子。潘汉年可不想无辜受牵连,更不愿意被饶漱石当棋子使,去对付陈毅。
琢磨来琢磨去,他最终拍板决定,这事儿就先藏着掖着不说了。
不过,天下没有密不透风的事儿,这个消息没多久就让国民党特务给探听到了。国民党抓住这点开始大肆宣扬,硬说中共跟汪伪政府有来往,这事儿一下子闹得沸沸扬扬。
毛泽东把潘汉年叫过来,直接问他那事儿是不是真的。都到这份上了,潘汉年还是一口咬定说不是。考虑到大家都是自家兄弟,毛泽东心里还是站在潘汉年这边的,于是他就站出来,公开发声,力挺潘汉年,说他没那事儿。
潘汉年心里头既感激主席站出来为他说话,又自责自己缺乏勇气去直面难题。打那以后,这事儿就一直压在他心底,成了他的一块心病。
该到的时刻,终究还是到了。
可能日子久了,啥都能过去,这事儿没多久就被大家抛到脑后了。
1949年5月份,上海迎来了解放,潘汉年走马上任副市长,他满怀激情地一头扎进了新的工作中。由于干得出色,潘汉年没过多久就成了上海的二把手,挑起了上海市委副书记和统战部长两个重担。
1955年,北京开了场全国代表大会,主要是处理那个“高饶事件”。毛主席发话了,说要是哪位高级干部跟高、饶有点瓜葛,或者以前有啥事儿没说明白的,都得自己主动找中央把事儿讲明白。会上不讲也没关系,会后写材料也行,中央都欢迎。
会议结束后回到酒店,潘汉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,12年前那事儿一直在他脑海里转悠,让他整晚都没法合眼。想来想去,他最后打定了主意,得跟组织说实话,把一切都抖搂出来。就这么着,才有了文章开头讲的那一出。
潘汉年因被指控为“内奸”,在功德林被囚禁了整整7年。起初,他被判了15年的有期徒刑。可到了文革那会儿,命运对他更加不公,又被加判了无期徒刑。
1977年,潘汉年因为肝病去世了。但因为以前背过的黑锅,他在下葬的时候都不能用本名,只能借用以前用过的假名肖淑安。
但是,潘汉年对这个判决结果并不买账,即使在监狱里面,他也反复强调自己是清白的,坚决不承认有罪。
要搞清这事儿的来龙去脉,周恩来从1955年潘汉年被抓那会儿起,就让罗青长找人去查了。罗青长后来交上了一份调查报告,里头说了,潘汉年跟汪伪、中统的人搞情报,是经过上面领导点头的,那些书信、电报啥的,证据都摆着呢。可惜啊,这份报告法院那会儿压根儿没当回事儿。
陈云心里对潘汉年挺有数的,他压根就不信潘汉年会跑去投靠敌人背叛国家。就算法院那边已经下了判决,陈云还是一直在想办法找能证明潘汉年没问题的证据。
1978年,三中全会开过之后,陈云就成了中纪委的头儿,他开始使劲儿给那些被冤枉的人翻案。经过了好几年的仔细查证,到了1982年,潘汉年的事儿终于给弄清楚了,他的骨灰被好好地安置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,他这位革命老将的名誉也算是恢复了。
天臣配资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-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2022-炒股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