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-35国产化“卡壳”,真因在稀土?两大热词背后,谁掐着谁的脖子?
你可能会问,F-35这种顶级战斗机,怎么会在“国产化”这件事上摔了个大跟头?更拧巴的是,背后还牵出中国的稀土管制。这事儿不止是军迷关心,跟普通人也有关系——供应链、产业链、就业和物价,都可能被带一波节奏。今天就把这出局,掰开揉碎,说清楚。
先把关键点摆上台面。时间定在2025年9月,《欧亚时报》披露,美国F-35的全面国产化计划被判了“失败”,还说这跟中国的一个举动挂钩。哪一个?稀土和关键材料出口管制。地点和人就别绕弯子了,美国本土军工圈(国防部、洛克希德·马丁),亚太的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这些盟友,外加中国这一头部供应国。数据不绕口:全球交付的F-35已经上千架,美国自己有六百多架。它不是摆设,是美军和盟友空中力量的“家底”。
更扎心的是升级这块。美方搞了个F-35 Block 4升级计划,目标很直白:把现有F-35“再造一遍”,硬刚中国的歼-20和新服役的歼-35。核心件是新一代AN/APG-85雷达,需要氮化镓这个玩意儿。问题来了,镓、钐这些材料,离不开中国这条链。到目前为止,按报道说的,截至2025年9月,Block 4里头也就十来项能力进入测试,剩下五十多项还卡在研发和供应链整合,节奏慢得让人发愁。你说尴尬不尴尬?
为啥卡成这样?这里有个“要害”。贸易战那阵子起的头,大家都记着吧?那会儿加关税、加壁垒弄得火药味儿十足。中国这边没硬扛,转身就给稀土和关键材料上了闸。钐,是导弹制导系统、机载雷达波导管、微型电机里头的“关键中的关键”,每架F-35还要吃掉差不多二十多公斤磁体,离不开它。镓更不用说了,做GaN的底子货,直指雷达天线。中国不只是有资源,关键在精炼能力、芯片产能的集中度,这才是过不去的坎。你不把矿炼成能用的料,拿在手里也就是一把“黄土”。
有意思的是,美方不是没想办法。国防承包商被要求在2027年前把供应链“去风险”。听着挺提气,落地就难了。美国的芒廷帕斯矿是有,开采成本老高了,关键精炼这一环,全球九成还要靠中国的工艺和产能。你就算挖出来,绕一圈还得回中国精炼,这不就玄乎了吗?有人出点子,说从废旧电子里回收镓,结果呢,量少、纯度低,只能当“救急粮”,大规模生产根本带不动。绕道第三国转口?现实给脸色看——全球链子高度依赖中国,政策上也不是你说转就能转的。
说回战机本身。外界不少声音提到,解放军这边的歼-20、歼-35这两兄弟,近年涨势猛。美媒《军事观察》还说过,美军在隐形机和新一代战机的量产、技术上,已经落在解放军后面。这话刺耳不?刺耳是真刺耳,但不少人也承认一件事——F-35要追的,不仅是飞机的空战指标,还有配套的传感器、雷达、电子战这些“看不见的拳头”。而这些“拳头”,全是材料科学+产业链堆出来的。链条哪儿脆?基础资源和精炼环节。这次被按住的,正是这里。
有人会问,那美国就一点办法没有吗?也不是。软件升级、传感器融合、战术数据链优化,这些“软的”,确实能弥补一部分硬件差距。问题在于,你不把GaN雷达、磁体材料、关键元器件补上去,飞机这碗“硬菜”就差味儿。说实话,这事儿像啥?就像你想做一锅硬菜,灶台、锅碗瓢盆齐了,结果盐、油、酱都让人攥着,你说这锅菜能嘎嘎香?心里都清楚,够呛。
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。冷战之后,美国把大批基础加工产业搬出去了,留着的多是设计、研发、系统集成这些“高附加值活”。这套打法当年行得通,全球化跑得快,零件到处买,拼起来一样能飞。可当博弈加码、政策收紧,链条就露怯了。你要“完全国产化”,那不止挖矿,还得把矿变成高纯材料,再变成器件、再到系统,这是一条长链,不是喊口号就能立起来。说句不好听的,真要自己搭全套,钱得烧一大把,时间也得熬,盟友还不一定愿意等这么久。
这回F-35国产化卡壳,被很多人看作“多米诺骨牌”的第一张。军工企业喊累、成本上升、交付延迟,后头还连着盟友的采购、作战计划。你想想,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这些亚太伙伴,F-35占比不小,升级掉链子,他们的空中力量节奏也会被拖住。更麻烦的是,区域态势就像拔河,你这边一松,那边就要发力。到头来,军费、税负、产业调整,可能都要跟着动。
换个角度看,中国这边为什么能“掐要害”?不是一句“资源多”就完事的。关键在于“全套”。从矿到精炼到材料,到器件,到终端应用,链条是闭环。就像你家里头,该备的工具一应俱全,修个啥都不慌。稀土被叫“工业维生素”,不是夸张,就这意思。中国把这个“底子活”牢牢攥在手里,一来对自己产业链有保障,二来也形成一种对外的“杠杆”。话说回来,这种杠杆不是随便挥的,该合作时还得合作,不然你我都不好过。
你可能关心,那以后会怎样?有两条路摆着。第一路,继续脱钩,咬牙把链条全补齐,代价高,时间长,中途还不一定不出岔子。第二路,冷静点,能谈则谈,设定边界,把军民用分开,把安全的最小公分母找出来。老实讲,现实多半是两条路一起走——该补的补,该谈的谈。短期看,F-35 Block 4的硬件升级会“慢半拍”,软件可能会先顶着往上冲。长期看,博弈还在,但纯靠封堵,很难赢。
说到这儿,我想起一个争议挺大的点:F-35是不是还能靠算法把硬件瓶颈给“糊过去”?我觉得,短期能扛点儿,长期扛不住。材料和器件决定天花板,算法是把空间掘干净的“铲子”,但没有“地基”,你挖不出奇迹。还有人问,中国这边的管制,会不会让全球军贸和射频半导体也跟着“打喷嚏”?我看,大概率会,节奏要放慢,价格要上扬,企业会更谨慎布局。这些反应落到普通人身上,可能就是电子产品涨价、供应期变长、就业岗位向原材料和精炼环节倾斜。这些可都是真金白银的影响。
再说句大白话,技术霸主也得吃饭,饭从哪儿来?从“矿”和“厂”里出来的。你别看矿脏、厂累,可真到了关键时刻,它才是压舱石。美国要缓解眼前的困局,抛开“脱钩就是安全”的逻辑,想法子在能合作的领域找共识,把“高风险点”圈出来,别把所有的桥都烧了。中国这边也一样,稳住链条、安全优先,但别一棍子打死市场,把灵活度留出来,长久看更划算。
结尾留个扣子。你觉得,美国真能在2027年前把这条链补齐吗?还是说,继续在软件和战术层面打“游击”,等条件成熟再冲刺?对于我们普通人,你更担心哪件事——产业链波动带来的就业与物价,还是区域安全形势的紧绷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说不定你的行业就被这股风影响着,咱们互通有无,能把这事儿看得更透一点。
说到这儿,重点再敲一遍:截至2025年9月,F-35 Block 4升级推进缓慢,国产化计划被判“失败”的声浪很高,报道源头是《欧亚时报》,技术卡点集中在稀土、镓和GaN链条;中国这边的出口管制和完整加工体系,确实握着关键开关;美国要求供应链到2027年“去风险”,现实阻力不小;亚太盟友的节奏也会被拖慢。这些都不是空口白话,是真实的时间点、真实的人和机构、真实的矛盾点。至于接下来怎么走,就看谁能把“硬功夫”补上、把“软通道”打通了。
你怎么看?你站哪一边不重要,重要的是,咱得把这条链看明白。毕竟,链条一动,饭碗也会跟着抖。
天臣配资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-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2022-炒股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